貓不之於張愛玲
來到蘭臺,第一件事情是選書。
選書的過程其實是一點都不嚴謹的,在書架與書架之間擺盪不定的選了幾本,最後撿定了張愛玲的《張看》。對於熱愛張愛玲的迷來說,我實在要捏把冷汗。因為老實說,我是個失格的「張迷」,張愛玲的書沒看幾本,對於她的人生倒是很透徹。而我認為要了解一個作家──一個真真正正有血有肉的人!絕對不能只看她完美無缺的作品,而要看她有些缺角的、不完整的。<連環套>、<創世紀>都是張愛玲自己視為破爛,而其他大家也頗有微詞的兩篇作品,而這兩篇作品情感跟劇情都有斷斷續續的空白斷層,反而更能看出幾分張愛玲未熟人知的輪廓與線條。其探索的詭妙之處,該讓張迷們自己去看個分明。而從〈姑姑語錄〉開始,張愛玲的散文紀事部分自然不消說,讀來像是終於可以貼在張宅的毛玻璃上偷覷張愛玲,那種內心蹦蹦跳的喜悅緊張,雖看不清楚,還是有幾分竊喜興奮,唉,張愛玲這人啊。簡而言之,張迷們該看《張看》,可更貼近自己的「女神」幾分,不是張迷卻對張愛玲個人頗感興趣的人們更要看,看看張愛玲這人。

張愛玲,官宦之後,一九二零年九月二十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的麥根路313號,一個在戰爭開打時冒險進城看電影,回到學校後洗澡浴室窗戶被流彈打破還開心潑水歌唱的少女。一個拿到香港大學第一名,卻棄學歷如同糞土的女子。一個朋友只是剛好路過拜訪,卻盛裝打扮如出席晚宴的女人。一個死時,只有房東、警察、殯儀館人員瞻仰過的女神。對我來說,張愛玲是一個介於女體和非人間的謎樣生物,又冰又熱又濕又乾又髒又淨,一個骨子裡流著八點檔的血液,卻又用極訕諷疏離的口吻書寫的鬼才。

而張愛玲的才華自然是舉目共睹,但我要說,在很多人眼裡張愛玲的天才是上天的奇蹟,在我看來卻是很平常的,因為我一直以為張愛玲的天才大多要歸功於她家庭的造化和一點點的機緣天生性格,如同很多鬼才作家的家庭都匱乏愛,她的家庭也並不幸福,雖出身高貴,母親黃逸梵卻因為受不了丈夫的薄倖,拋下四歲的張愛玲,父親的姨太太進了門,她和弟弟就在繼母的虐待中成長。之後母親回家,一次又一次的吵架、打架,然後離婚,母親去法留學,父親又結婚了。十六歲險些活脫脫被父親和姨太太害死。
張愛玲很早學會了悟、迷茫並且漠然,還有一點早慧跟機緣,你怎麼覺得這樣的孩子不寫作?
是的,了悟、迷茫跟漠然,不是覺悟不是怨懟不是冷然。對於失去,張愛玲在太小的時候就經歷過,沒有足夠的能力去理解失去本身。而在她的概念裡,她沒有「得」過,所以在「捨」的時候,只是放手,而不是鬆手,因為她幾乎沒有握緊過甚麼,而極少數的握緊的經驗,也告訴她,沒有用。所以她用冷漠的眼珠子轉動兩下,就放,勾動一下紅的極諷的嘴角,就放手。但是呢,了悟並不是覺悟,所以在字裡行間透露出一點迷茫、一點秘而不宣的失落,所以張愛玲才是這麼矛盾的,又冰又熱又濕又乾又髒又淨。她絕非脫離俗世的非凡人,入世的很,正因為張愛玲是如此的「入世狂人」,我們才愛這樣瘋狂冷然的張愛玲。愛著她的文、她的人、她冰冷宛如手術刀的筆調,和她永遠找不到的屍身,至於她的死亡,我個人最喜歡的說法,就像蔡康永說的,張愛玲沒有死,只是從這世界上越獄,逃走了。

當然,這也純屬貓某個人看法而已。
貓不 初稿2010/6/5下午十點五十一分

 

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賴彥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